自古逢秋悲寂寥,一到晚上睡不着,中医教你远离秋季失眠

发布日期:2023-10-20 08:00

有句玩笑话,“春困秋乏夏打盹,睡不醒的冬三月”,好像一年四季都睡不够一样。但正值秋乏之际,很多人却出现了失眠的症状,一到晚上烦躁的睡不着,众人皆睡我独醒,这感觉太煎熬了!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,秋季失眠到底是怎么回事?,中医如何调理秋季失眠?

为什么秋季易失眠

1、气候变化

虽然已经入秋了,但目前仍是季节交替的“节骨眼”,昼夜温差变大,气温时高时低,气候也越来越干燥。这些变化易导致肺阴虚和心肝火旺,从而引发失眠,有的人还会出现夜间烦躁或者盗汗。这种情况可以适当使用滋阴清热的食物,如苦瓜、百合、银耳等,做成食疗方,有助于调节人体内的阴阳平衡,改善失眠。

2、夏季消耗和秋燥影响

燥为秋季主气,乃火热之邪,伤阴、伤血、伤津、伤精。一旦阴液损耗,则不能制火,所以阴虚患者的失眠会在秋天更加严重;燥邪上升,耗伤心肺,火热扰神,阳不入阴,就会出现失眠。

夏天阳亢,暑伤气,热伤阴,容易导致气阴两虚;进入秋天后,天气干燥,暗耗阴津,心的阴血持续亏虚,进而出现烦躁亢奋,影响睡眠。秋燥伤身,根据“燥者润之”的原则,可适当多吃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,如芝麻、核桃、蜂蜜、梨、甘蔗、柿子、香蕉、荸荠、橄榄、百合、银耳、萝卜、豆浆等。

3、脾胃不和

中医讲“脾不和则卧不安”,是说消化不好也会造成失眠。秋燥不仅伤阴津,还会导致胃中痰湿之气积聚,向上窜进而干扰心神,造成失眠。这种情况就要健脾祛湿了,可选择怀山药、茯苓、莲子等。秋季是胃病多发时节,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。南瓜性温味甘,入脾、胃二经,能补中益气,是秋季暖胃护胃佳品。

4、 情志影响

自古逢秋悲寂寥,根据中医‘天人相应’之说,凉秋一到,阳气减退,阴气渐长,木叶凋零,五志为悲。人易随着环境的萧条而产生焦虑、抑郁等情绪,长时间的情绪低落,会变得精神紧张,导致失眠,而失眠又会加重焦虑,形成恶性循环。因为环境变化和工作压力,秋季也是焦虑抑郁情绪病高发期,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引发失眠等一系列健康问题,又被大家成为“悲秋综合征”。可以通过增加室外活动时间,适量增加运动量,向亲人、朋友倾诉寻求帮助等方式来保持稳定的情绪,必要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。

穴位按摩助眠

按揉这组穴位,助您安然入睡!

用拇指或食指轻柔缓和、环形揉按以下穴位。缓缓用力,力度由轻到重,有酸胀感为宜,持续30秒,反复5次。以下这些穴位有的能安神定志,缓解失眠和秋乏,有的能健脾、培补正气,补益夏天损耗,助您白天精力充沛,晚上安然入睡!

百会

位于头部,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。属督脉,位于颠顶,入络于脑,为诸阳之会,可清头目宁神志、升举阳气。

内关

位于前臂掌侧,腕横纹上2寸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。属心包经络穴,心包经为心之宫城,具有“代心受邪”的功能,具有宁心安神的作用。

神门

腕横纹尺侧端,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。属心经原穴,具有清心泻热,安神定悸的作用。

安眠

在翳风与风池两穴连线之中点。为经外奇穴,是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。

太白

在足内侧缘,当足大趾本节(第1跖趾关节)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。为脾经的原穴,按揉可激发脾经之经气,更好弥补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,气不足、血有余的特点。

足三里

在外膝眼下3寸,距胫骨前嵴1横指。足三里作为保健的要穴之一,古有常说“若要安,三里常不干”,具有健脾燥湿,扶正培元等作用。